| 第一天會議 (2025年10月25日) |
|
08:30-09:15 |
學者報到 |
地點:澳門大學劉少榮樓大堂(E4) |
|
09:15-09:35 |
開幕式
澳門大學研究副校長葛偉教授致歡迎辭
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范良火教授致歡迎辭
致送紀念品 (主題演講嘉賓)
拍照 |
| 主題報告 |
|
會議時間:09:35-12:10 |
地點:澳門大學劉少榮樓劉佐德伉儷演講廳(E4-G078) |
|
主持人:龔陽教授 |
|
09:35-09:55 |
丁鋼教授:中國美育傳統的承繼與轉化及其文化使命 |
|
09:55-10:15 |
曲鐡華教授:民國時期鄉村教育的幾點思考 |
|
10:15-10:35 |
周愚文教授:晚清至民國早期政治巨變下的教育變革(1904-1937) |
|
10:35-10:50 |
茶敘 |
|
10:50-11:10 |
孫邦華教授:到鄉村去——定縣鄉村平民教育實驗區的創建 |
|
11:10-11:30 |
張亞群教授:傅蘭雅與晚清考試制度變革 |
|
11:30-11:50 |
劉海峰教授:高等教育史研究與大學校史研究的關聯互動 |
|
11:50-12:10 |
鄭錫杰處長:澳門教育政策的變革與機遇 |
|
| 午餐 時光屋 (澳門大學E5地面層) |
| 分組報告 |
|
第一分會場 上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4:00-15:4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6室 |
|
主持人:劉蔚之教授、楊兆貴教授 |
|
14:00-14:15 |
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小學師德治理——演進邏輯、基本經驗及未來走向 |
陳玉玲 |
|
14:15-14:30 |
蒙特梭利教育哲學於“五四運動”時期的發展及影響 |
劉詠思 |
|
14:30-14:45 |
革命教育之路——新民主主義時期共產黨幹部教育實踐中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邏輯 |
劉海燕 |
|
14:45-15:00 |
新中國成立以來愛國主義教育政策的演進邏輯與未來展望 |
李紹勇
曲鐵華 |
|
15:00-15:15 |
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中國教育史學科重構——20世紀50-60年代北師大教育史“五先生”治學路徑研究 |
周慧梅 |
|
15:15-15:30 |
進步學生是如何走向“進步”的?——基於一個輔仁大學學生日記的考察 |
于昕悅 |
|
15:30-15:45 |
提問及討論 |
|
15:45-16:00 |
茶敘 |
|
|
第一分會場 下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6:00-17:30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6室 |
|
主持人:陳玉玲教授、鄭祖基教授 |
|
16:00-16:15 |
裴斯塔洛齊偶像化與經典化過程之探究 |
劉蔚之 |
|
16:15-16:30 |
從康德美學論魏晉女子的道德陶養觀 |
湯文瑛 |
|
16:30-16:45 |
從導引到轉化——Dewey與Harris互動所構築的課程思想軌跡 |
羅逸平
單文經 |
|
16:45-17:00 |
美國進步主義教育Gary Plan施行美國化教育措施之初探 |
張意翎 |
|
17:00-17:15 |
從日文到西學——蔡元培與清末知識分子的思想啟蒙 |
孫瑩瑩 |
|
17:15-17:30 |
提問及討論 |
|
|
第二分會場 上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4:00-15:4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7室 |
|
主持人:李木洲教授、王志勝教授 |
|
14:00-14:15 |
經師、人師與大先生——師者形象的文化溯源及塑造向度 |
黃明喜 |
|
14:15-14:30 |
明代教育家湛甘泉的書院革新及其現代啟示 |
閆雪映 |
|
14:30-14:45 |
許行的農家教育思想研究 |
王凌皓 |
|
14:45-15:00 |
清代廣西鄉試策問研究 |
韋驊峰 |
|
15:00-15:15 |
從後果導向的功利化教育到信念與結果兼顧的責任倫理教育 |
蘇娜
韓曉穎 |
|
15:15-15:30 |
教育、道德情操與幸福商業社會——亞當.斯密教育思想再闡釋 |
王晨
李明妹 |
|
15:30-15:45 |
提問及討論 |
|
15:45-16:00 |
茶敘 |
|
|
第二分會場 下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6:00-18:00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7室 |
|
主持人:金瀅坤教授、楊兆貴教授 |
|
16:00-16:15 |
中國傳統教育中的“象思維”探微 |
王喜旺 |
|
16:15-16:30 |
由藝入道——孔子“成於樂”的三重育人境界 |
唐千千 |
|
16:30-16:45 |
近代以來《三字經》在學校教育中的遊離與回歸 |
李娟 |
|
16:45-17:00 |
關係的教化——《論語》“友道”思想的詮釋與現代性重構 |
程春玉 |
|
17:00-17:15 |
釋奠禮的意涵轉變與尊師傳統的建構 |
賀園園 |
|
17:15-17:30 |
傳統教育基因的現代轉化——浦江鄭氏家族冠禮儀式的教育意蘊及當代價值 |
張雙婷 |
|
17:30-17:45 |
多維度下檢視中華文化傳承與中文教育的關係(1840-1997) |
梁耀強 |
|
17:45-18:00 |
提問及討論 |
|
|
第三分會場 上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4:00-15:4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8室 |
|
主持人:丁鋼教授、鄭祖基教授 |
|
14:00-14:15 |
敦煌蒙書《武王家教》中唐代童蒙“自省”教育解析——以《武王家教》“十狂”為中心 |
金瀅坤 |
|
14:15-14:30 |
從“星羅棋佈”到“樹狀網絡” ——國家建設與近代中國氣象站網絡的變革 |
劉超
殷佳敏 |
|
14:30-14:45 |
“告朔餼羊”——袁世凱倒台後高等小學與師範學校讀經科的曲折命運 |
潘文鴦 |
|
14:45-15:00 |
中華海洋文明的發現重塑與教育傳播 |
劉訓華 |
|
15:00-15:15 |
新中國早期國族建構轉向——以歷史教科書中的少數民族形象為例 |
閆斐 |
|
15:15-15:30 |
名實之辯與邊界協商——教育史脈絡中的地理課程更名之爭與學科體系重構 |
樊潔 |
|
15:30-15:45 |
提問及討論 |
|
15:45-16:00 |
茶敘 |
|
|
第三分會場 下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6:00-17:4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8室 |
|
主持人:黃明喜教授、姜一哲教授 |
|
16:00-16:15 |
教育經費籌集的重要方式——民國時期教育公債 |
夏豪杰 |
|
16:15-16:30 |
學校之“變”——清末學校變革的動力來源分析 |
蔣麗萍 |
|
16:30-16:45 |
作為主體的表達——民國時期的嬰兒健康比賽 |
張睦楚 |
|
16:45-17:00 |
被建構的教育改革話語——美國“天才”定義的百年回望與審視 |
王慧敏
謝培敏 |
|
17:00-17:15 |
中外兒童教育觀念的歷史變遷研究 |
蔣美霞
李玉君 |
|
17:15-17:30 |
美國新教育的尋求與世界教育中心的轉移語——以查爾斯·威廉·艾略特為中心的考察 |
徐小雲 |
|
17:30-17:45 |
提問及討論 |
|
|
第四分會場 上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4:00-15:1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5室 |
|
主持人:王喜旺教授、姜一哲教授 |
|
14:00-14:15 |
日本學者對新中國教育的認識——以長田新訪華為中心 |
劉幸 |
|
14:15-14:30 |
近代日本人留學中國史研究的現狀、反思與展望 |
蘇青 |
|
14:30-14:45 |
後殖民主義視角下美國夏威夷日裔教育史研究 |
趙娜 |
|
14:45-15:00 |
舞臺上的“他者”——晚清時期中國教育的世界展演 |
劉暢 |
|
15:00-15:15 |
提問及討論 |
|
15:45-16:00 |
茶敘 |
|
|
第四分會場 下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6:00-17:30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5室 |
|
主持人:彭煥勝教授、林玉鳳教授 |
|
16:00-16:15 |
科舉社會代際流動何以可能——基於清代進士群體的證據 |
覃紅霞
陳雯馨
高玉勤
陳興德
林上洪 |
|
16:15-16:30 |
“乖”字意涵的文化轉變初探 |
林詩雅 |
|
16:30-16:45 |
面向工業5.0的教師教育數字化轉型——價值、困境與應對 |
黃晶 |
|
16:45-17:00 |
近代鼓浪嶼女學發展研究 |
劉鑌銳 |
|
17:00-17:15 |
海洋教育視角下的隆慶開海 |
鄭佳樂 |
|
17:15-17:30 |
提問及討論 |
| 第一天會議結束
|
| 第二天會議 (2025年10月26日) |
|
第一分會場 上半場 |
|
會議時間:09:00-10:30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6室 |
|
主持人:王凌皓教授、孫名謠教授 |
|
09:00-09:15 |
“植人才應世變”與光華大學的辦學使命——以教育家張壽鏞校長為考察中心 |
黃書光 |
|
09:15-09:30 |
從“自在”到“自覺”再到“自為”——陶行知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三重境界 |
曾嘉怡 |
|
09:30-09:45 |
王拱璧的鄉村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|
王海鳳 |
|
09:45-10:00 |
近代新學教育驅動下江南士紳城市化再研究——以上海法華鎮王豐鎬父子為例 |
胡端 |
|
10:00-10:15 |
南高師時期楊賢江對進步思想的接觸與探索 |
任小燕 |
|
10:15-10:30 |
提問及討論 |
|
10:45-11:00 |
茶敘 |
|
|
第一分會場 下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1:00-12:30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6室 |
|
主持人:黃書光教授、孫名謠教授 |
|
11:00-11:15 |
哲人與城邦視域下大學共同體的立場與邏輯——兼論哈佛大學與美國政府的衝突 |
王晨 |
|
11:15-11:30 |
從J. Bruner“庶民教學觀”到“敘事學習歷程”的實踐與轉化 |
許建中 |
|
11:30-11:45 |
英國當代歷史教育中的政治互動與教學實踐——基於英帝國史的書寫爭議及教學困境 |
查斐然 |
|
11:45-12:00 |
數位時代的課程轉向——以J. Bruner文化心理學解析知識型態的轉化 |
羅逸平 |
|
12:00-12:15 |
從認知主體到敘事心靈——J. Bruner 教育思想評析 |
單文經
顏于智 |
|
12:15-12:30 |
提問及討論 |
|
|
第二分會場 上半場 |
|
會議時間:09:00-10:1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7室 |
|
主持人:王晨教授、黃素君教授 |
|
09:00-09:15 |
框架理論視角下清華大學1932年國文入學考試爭論探析 |
李木洲
劉子瑞 |
|
09:15-09:30 |
中央研究院與民國高校的國際交流(1928-1937) |
王賀欣 |
|
09:30-09:45 |
學院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——以ZS大學LN學院為例 |
張瑞瑞 |
|
09:45-10:00 |
19世紀德國工業教育的革新及其在華引進與發展——以同濟大學工科為例 |
孫慧 |
|
10:00-10:15 |
提問及討論 |
|
10:45-11:00 |
茶敘 |
|
|
第二分會場 下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1:00-12:1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7室 |
|
主持人:曲鐡華教授、黃素君教授 |
|
11:00-11:15 |
臺灣體制內小學實驗教育的先驅:竹師附小的學校發展願景——健康快樂的實踐(1946-1994) |
彭煥勝 |
|
11:15-11:30 |
數字化時代的“生長痛”——城鄉未成年教育“新數字鴻溝”問題表徵及策略選擇 |
張詩妍
曲鐵華 |
|
11:30-11:45 |
數字化轉型賦能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——邏輯基礎、價值意蘊與推進策略 |
龍奕帆
曲鐵華 |
|
11:45-12:00 |
科舉制下宋代書院師生關係研究 |
苑津山 |
|
12:00-12:15 |
提問及討論 |
|
|
第三分會場 上半場 |
|
會議時間:09:00-10:4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8室 |
|
主持人:周愚文教授、張偉保教授 |
|
09:00-09:15 |
清代女塾師的治生生態與教學活動 |
于洋 |
|
09:15-09:30 |
晚清西式學制發展前後的華僑與僑教發展歷程 |
王映文 |
|
09:30-09:45 |
晚清粵港澳地區啟蒙教育的知識圖景 |
王獨慎 |
|
09:45-10:00 |
孤島弦歌——抗戰時期澳門教育的困局與突破 |
張雪健 |
|
10:00-10:15 |
七秩薪傳——澳門浸信中學的歲月華章 |
楊麗華 |
|
10:15-10:30 |
運用思想——田家炳辦學思想及其在中學教育上的實踐 |
區志堅 |
|
10:30-10:45 |
提問及討論 |
|
10:45-11:00 |
茶敘 |
|
|
第三分會場 下半場 |
|
會議時間:11:00-12:1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8室 |
|
主持人:孫邦華教授、張東波教授 |
|
11:00-11:15 |
澳門教育史的文明——制度混血與技術轉換 |
張洛熙 |
|
11:15-11:30 |
跨文化教育的困境與突破——澳門馬禮遜學堂的學科設置與社會需求 |
溫如嘉
張偉保 |
|
11:30-11:45 |
澳門教育資源投放研究的一項分析嘗試——以“學校發展資助計劃”為例 |
陳藝康 |
|
11:45-12:00 |
重審“大流行”——從COVID-19澳門高校擴招談歷史上的大流行與全球教育移民 |
田逸凡 |
|
12:00-12:15 |
提問及討論 |
|
|
第四分會場 上半場 |
|
會議時間:09:00-10:45 |
地點:教育學院 (E33) G015室 |
|
主持人:劉海峰教授、宋明娟教授 |
|
09:00-09:15 |
私立大學何以存在——日記所見張伯苓、南開大學及“張彭春之問”(1923-1929) |
金國 |
|
09:15-09:30 |
道爾頓制在近代中國——理想高揚,制度化未遂 |
周穎 |
|
09:30-09:45 |
知識生產與制度變遷——1950年代高校教研室制度建設研究 |
包丹丹 |
|
09:45-10:00 |
“武器的批判”與“批判的武器”——中共區域性軍政大學系統的制度架構與歷史影響 |
張強 |
|
10:00-10:15 |
交融中的制度轉型——博洛尼亞進程與意大利高等教育制度的結構性重構 |
曹新怡 |
|
10:15-10:30 |
近代江蘇省教育資源配置的歷史地理學分析 |
苗會敏
張銘雨 |
|
10:30-10:45 |
提問及討論 |
|
10:45-11:00 |
茶敘 |
|
|
閉幕式 (12:30-12:45) |
|
大會總結:鄭振偉教授 |
地點:教育學院田家炳演講廳(E33-G021) |
|
下屆論壇主辦方致辭 |
| 論壇結束 |